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思考

分类目录归档: 思考 - 第3页

【要统治宇宙吗?】论某某语言或者开发框架最好的情况

早在刚刚参加工作时,对工作和C++、MFC抱着满腔的热情,非常热衷于讨论某某框架牛逼,某某语言很厉害。

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逐渐认识到,潜下心来研究C++和用这门语言开发的东西是正确的,但也要理性看待问题。

现在新型崛起的语言或者库有很多,例如python(若干年前还没有现在火)、ruby(貌似一直都很火)、h5、css3/4、jquery等等。这些语言或者库的开发者们,为了迎合一些使用场景,于是做出了很多伪或真的native lib,能够使得这些原本需要解析器跑的语言,可以流化或直接编译成二进制或嵌入一个浏览器来跑。

有很多人渐渐的就认为了这个东西好,那个东西坏什么什么的。其实在我看来,用我最近正在看的心理学书来解释:“认知缺失造成的刻板现象。”

每一种语言或框架的崛起也好,衰落也罢。其实只是当前码农市场上为了解决一些实际工程问题而想出的招数,当这些工程问题解决的逐渐成熟了以后,那接下来下一类工程问题是不是又会发生新的变化呢?

很早以前我很排斥java、c#和web方面的开发,我甚至认为数据库SQL开发都是没啥意思的;但随着现在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在逐渐凸显以后,我发现这些还真不能缺,不过作为一个不甘“无知”的人,我还是既然继续选择研究c/c++语言开发的技术,因为这些技术恰恰很可能是python、ruby、h5等分工领域的基石。掌握了基石,难道还怕上层的变化吗?

2016-09-06 | | *生活*, 思考

【要统治宇宙吗?】论某某语言或者开发框架最好的情况已关闭评论

【动机心理学、创造性】看书几个要素 = 理性 + 认真 + 动脑

一下截图是在《人类动机》一书中的节选,这是讲到关于创造性与感觉寻求者之间的一些关系(高/低感觉寻求着):

1

这一节选主要说的内容是创造性理论在某种动机内因(隐)解释下的说明;其内隐解释:

2

说白了,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创造性解释为,我们已经任何了我们的创造性行为,那么我们将会想尽可能的办法去抵制/忍耐外界带来的负面影响(批评等)。

 

如果看书的时候,没有带着理性和跟随书讲述内容的思维一起走,很可能会被误入歧途。因为人的思维很容易出现先入为主的观点;或许大部分人通过阅读这一小节以后会认为,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创造性,就应该尽可能的有抗压或怀疑传统的行为。实际上不然,这只是本书中提到的一种解释(解释角度)而已。

2016-09-06 | | [心理学], 思考

【动机心理学、创造性】看书几个要素 = 理性 + 认真 + 动脑已关闭评论

【反思、困惑、】回首走过的这6年多!

这6年多大约经历了3家公司,算了算,属于跳槽较为频繁的人。

回顾一下这几年的情况:

— 技术层面 —

从最简单的代码填空,到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代码模式编码(反反复复一种模式),再到现在的全新挑战。技术层面越来越难和深,同样也越来越有趣。算是一种小小的成功(保持技术能力的持续积累的前进)。

— 经历的同事 —

从各种小心眼同事,到明争暗斗的同事,再到各种混乱的局面。开了不少眼界。

— 心态 —

越来越烦,整个人看问题越来越淡。

 

为什么会这样?

1,年龄

2,经历

 

年龄暂且不用多说,任何人都会遇到这一个关卡。

还是说一说经历比较有意义:

— 自身角度 —

1,自我定位有问题

2,性格中的劣势克服不够

3,角色变换不及时,存在问题

4,存在一定的孤僻

5,心理抵制部分人和事情

 

— 非自身角度 —

1,公司制度与格局

2,奇葩同事(急功近利 或 好高骛远 或 狂妄 ,等等)

 

 

人最难的不是遇到一个非常难的技术点,而是遇到了很难打交道的人。

什么样的人难打交道?我觉得满足以下3个以上的条件的人就可以视为难打交道:

1,被动,凡事都等着被推动

2,不懂得内敛

3,没有大局观,一切利于从自身角度出发

4,野心勃勃,但无德或无才的人

5,不知道什么叫做沟通与好好说话,动不动就扯着嗓子吵架。

6,不知道退步,处处都要比别人强势,或任何便宜都要占尽

7,拦功推过

 

事实上,人一出生下来都有有棱角的,都是在社会上渐渐的磨砺才变的圆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今,我都一样至少有3个以上的条件是满足的;我也在一点一点的克制和改善。随着对自己心理和言行的关注度增加,也逐渐意识到了部分行为的动机和后果,人也开始迷茫起来。

 

有时候,人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劣势或问题,其根本并非是人性坏。而是蠢或认知有问题,出于理解的出发点去看,或许应该给予一定的宽容;但如果你给予一定的宽容对方又不能理解,反而自作聪明的变本加厉,这就是令人无奈的地方。

 

有时候感情因素带入的多了,理性的事情就会很难了;如果不带入感情因素的话,又会让人觉得没人情味。这就是这6年多活出来的结论!

2016-08-17 | | [心理学], [我的认知系列], [窥视自我], *生活*, 思考

【反思、困惑、】回首走过的这6年多!已关闭评论

2016上半年回头看看

最近在看心理学的大学教材,起初动机主要是为了了解自身,以及能够了解他人。不过越看到后面,感觉研究人的心理也越有意思。

可能是成长的过程中,恰好遇到了一些正确且有恰到好处的信息,或者出于自身性格的亲和力;再看心理学这门教材时,发现尽管有时候自身走了错误的路,但至少有能够自己纠正回来。并逐渐养成某些看似很难的好习惯和好规律。

例如:

1,很多人都说我很多事情搞那么清楚做什么,你活着累不累。

2,试着反思过去

3,试着窥视未来

4,试着察言观色

5,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计划

6,有规律的作息和行为

7,设立底线,并针对不同环境和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调整

8,改善自身心态的同时也在调整自身的一些行为。

 

 

实际上,通过以上8个方面的行动,这其实是加强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在日常行为中能够很好的做出一些反应和应对。我也庆幸,遇到一些问题时,我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硬着头皮解决并得到了成长。

尽管通过学习心理学的书以后,自身的很多行为和想法,得到了一些说明,并且能够通过“规律性”的东西去评价行为的后果,但实际上最近心理还是在犯嘀咕;是该回头看一看了。

 

按照惯例,还是从工作、生活两个角度入手。

— 工作 —

1,可信赖人越来越少:

1.1 由于性格因素,导致原先可信赖的人在逐渐远离自身,且这些人本身原来就不是100%可信赖

1.2 公司环境混乱,导致大部分人心态发生变化

1.3 本来就没几个可信赖的人

 

2,对前途有所迷茫:

2.1 不理解现在做的事情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何作用

2.2 不确定的事情太多

2.3 领导层完全有意或无意不讲清楚意图,导致无头苍蝇状态

2.4 劳动力市场变化太快,有时候跟不上。所谓的“风投”太喜欢造势了。

 

3,过度消耗生命:

3.1 想学习

3.2 神经紧张,怕多休息或多娱乐一分钟,就被淘汰

3.3 想换一个环境

3.4 有所压力和追求

3.5 工作在消耗生命

 

4,总是在试图理解或揣测领导层的意思,但又不明白到底有没有必要,身心都很累。

 

— 生活 —

1,暂时没有进入正轨,还有很多事情需要硬着头皮去解决掉

2,缺乏良好可持续的规律或习惯

3,想要的生活和现在的状态存在一定的不对应或者不一致的情况

 

 

通过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最近应该在处于弥漫与焦虑中。或者把手头给自己安排的事情抓紧一点,或许能够更快的走出这种状态来。毕竟有一些事情其实已经规划好了,只不过还未到时候,加快步伐可以让时机提前到来。

 

2016-06-16 | | [心理学], [窥视自我], 思考, 编码技巧, 音视频_图像相关

2016上半年回头看看已关闭评论

【任务处理模型、性能相关】windows上窗口循环、单一线程循环、iocp线程任务处理模型比较

下面图分别简易说明三种较常用的任务处理线程模型。

1

2

3

 

 

 

先说说为什么会来比较这三种任务线程模型,主要还得来于Chromium和手头工作中实际运用的特定问题;这三种任务线程模型在Chromium base的message_loop中都有过实现,且均用在不同的模块中(尽管message_loop中有大部分代码和boost中很像,或者就说直接拷过来的)。不过还是有必要值得讨论下这三种任务线程模型的特点。

 

  • 单一线程循环:

这种模型构造最为简单,除了循环线程外,一般由一个临界、一个事件、和一个可以存放任务的数组或者stl容器组成。

但只可以同一进程内使用,或者经过内存映射后的跨进程通讯(一般没人这么干)。

任何任务的投递均要经历:

1,获取临界

2,往任务池中投递任务

3,激活事件

 

循环线程一般流程:

1,获取临界

2,取出任务池中的任务/等待事件激活

3,处理任务

 

对于循环线程可能会产生态变迁位置:

1,获取临界(虽然临界是用户态对象,但有可能会导致线程挂起等) —>  用户态转内核态

2,等待事件  —>  用户态转内核态

3,事件被激活,线程准备恢复执行    —>  内核态转用户态

 

总结:简单,态切换较少,且可能存在较大的线程时间处于用户态。速度快

 

  • 窗口消息:

*对窗口消息了解不是很多,所以这里只说一下仅有的少量了解。

这种模型构造组成:窗口、消息循环线程、其他辅助(例如要传递一个大内存,可能会用到共享内存等)。

特点:了解windows消息机制就可以用,且可以方便的处理一些和windows消息有关的任务,利用窗口消息分发特点可以很容易的划分任务类型。跨进程。

 

任何任务的投递均要经历:

1,获取窗口真实句柄

2,投递消息给窗口

 

循环线程一般流程:

1,等消息

2,取消息

3,分发消息

对于循环线程可能会产生态变迁位置:

1,等消息  —>   用户态转内核态

2,取消息(可能会出现,因为消息队列是用共享内存实现的,不清楚要不要做加锁操作)     ->   用户态转内核态

3,分发消息(可能,由于一些消息是默认windows消息,或者是消息钩子链上的消息,需要把消息丢回消息链上,让其他进程进行处理)    —>  用户态转内核态

 

  • iocp:

*对iocp了解不是很多,所以这里只说一下仅有的少量了解。

这种模型构造组成:iocp模型、循环线程、其他辅助。

特点:可以方便的处理io相关的任务,内核态会创建一定量的线程数与用户态对应,需要做多次软中断;可跨进程。

任何任务的投递均要经历:

1,获取完成端口真实句柄

2,投递完成端口事件

循环线程一般流程:

1,等事件

2,取事件

3,处理事件

对于iocp线程可能会产生态变迁位置(实际上不全,因为在内核态还需要进行一次APC级别的软中断,iocp这种模型的一个任务流转过程,中断很频繁。详情请参考深入理解windows):

1,等事件  —>   用户态转内核态

2,取事件    ->   用户态转内核态

3,处理事件

由于手头有份代码,当初的作者可能为了简单或者什么原因,借鉴了boost的iocp模型,并形成一个单线程的底层驱动模型。

早在一年前,刚好要在这个模型上面添加一个及时性要求比较的功能时,发现任务处理的及时性不稳定。有时候任务处理很及时,有时候任务处理延时很重。每个任务的消耗都尽量保持在一个相对平均的水平。

在该模型中频繁堆叠较重的任务后,发现原来是该模型任务处理性能不稳定(被测电脑也是个性能较差的电脑)。后来将及时性任务从该框架中剥离出来以后,问题得到了较好的缓解。

最近在boost,刚好手里有代码,就做个简单的测试。简易代码在这

QQ图片20160517113906

QQ图片20160517113920

其中77s对应的图是release下iocp模型,空转1亿次的耗时

其中46s对应的图是release下简单线程模型,空转1亿次的耗时

可见如果只是比较简易线程和iocp模型的话,简易线程的性能会比iocp快不少,但由于特定使用情况,也不能过分的教条。

2016-05-17 | | win, win api, 思考, 编码技巧

【任务处理模型、性能相关】windows上窗口循环、单一线程循环、iocp线程任务处理模型比较已关闭评论

对写文档、写文章、文字类工作比较排斥的几点自我检讨

从小到大,我都比较排斥文字类工作(写文档、写文章)。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觉得麻烦,自己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懂,还要反反复复的修改;有时自己回头去看看也不一定能看懂。

凡事必有因,又因必有果。显然直接的原因也只是其他一些原因综合以后产生的另一个结果罢了,所以就要回过头去看看小时候,来寻找一下原因。目前找到的原因大约有几个:

 

1,启蒙教育没做好

2,读书时候没有认真学,导致不会写文章

3,性格

4,后续也没有对这类事情很在意

5,成长或工作的环境也没有这方面的机会,得不到相应的锻炼

 

接下来我就细细数落一下我自己!

— 启蒙教育没做好 —

在我读小学那个年代,我们还流行要读学前班。记得学前班主要是学讲话、识数、识符号。

由于出生日期和相应规定的计算方法的问题,所以我没有上学前班的机会,且家里也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所以我也就没有读学前班。

直到7岁的时候,才能送去读一年级。并且当时读书都是很难的一件事情(6年义务教育,教育经费也很紧张),七说八说终于学校放我进去读书了。

一年时,我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而这位语文老师中专刚毕业(当时的中专含金量和现在的本科差不多)。计算一下么,大家就都很清楚了,这位班主任也和我一样其实都是小孩。

小孩教小孩,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很常见,也是正常的事情。但问题不在这,问题的原因在于小孩的心智不成熟,而且当时教育体系里面没有对老师做足应该的心理教育和培训。

所以么,我就被歧视了!由于不会写汉语拼音,学习的时候又有点心不在焉。老师不耐烦了,就直接喷我:“这么笨,要么退学算了!”而且还留我下来叫家长,还是义正言辞的和我老妈说:“你家的小孩太笨了,而且还心不在焉,我教不来了,要么退学好了!”

然后就这么一次,我心里就烙下了阴影;虽然人在课堂上,但内心非常抵制语文课。好在我老妈放学接我回家的路上,会用它蹩脚的普通话教我。这么些年就勉勉强强熬过来了(小学期间),同时我也对这位语文老师以及她这次的行为形成了很深的记忆和影响(其实都是负面的)。

 

— 读书时候没有认真学,导致不会写文章 —

小学么,就不多说了;肯定不会好好学,况且小学我还住过2年的院。

到了初中和高中,我也没打算好好学。初中高中期间,我连最简单的记叙文都不会写,但由于两位负责人的语文老师,所以我的作文水平勉强回到了及格线。

不过我也是让老师头疼的那类人,因为怎么教我都不想认真去学,只打算勉勉强强就行,更何况勉勉强强是个什么样子的水平,我自己都不知道。

 

— 性格 —

性格上的惰性,以及对困难的回避特征。导致我每次满怀期望的写完作文以后,被老师以给个友情分的方式打回来时,心中受到了一万点暴击伤害。渐渐的也就形成了回避和懒惰的心理特征。

因此在中学时代,我基本是排斥各种语文类读物的。换句话说,当年风靡一时的两个同龄阶段的作家的书,我基本没看过。。。。。。

直到后来快要高考的时候,我觉得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时,我才去看了一个印着清华的某本语文类读物(好像是高个子那个人写的)

 

— 后续也没有对这类事情很在意 —

在我的脑海里:“按理说,到了大学应该没有语文课了吧”。结果进入大学。。。。。。。还是有语文课。

不过大学里的语文课不同于以往,一般是名著赏析和读后感,也没有太多要求。

当时心里的想法也很简单:“哥是工科类,不会写文章也没事!”

然后关于语文类方面的能力和锻炼四年就这样过来了。。。。。

 

— 成长或工作的环境也没有这方面的机会,得不到相应的锻炼 —

这个就不需要解释了,没啥好解释的。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通过一些技术类文档,和一些论坛的瞎转悠,以及受到一些大文豪的熏陶。虽然不会写文章,但至少学会了讲人话了。。。。。

2016-04-18 | | [我的认知系列], [窥视自我], 思考

对写文档、写文章、文字类工作比较排斥的几点自我检讨已关闭评论

【图像处理、答题卡、图像识别】图像处理 之 初步分析答题卡上选择题的识别(一)

最近由于项目需要,需要做一个能够自动化阅客观题的东西,则答题方式为纸质答题卡。通过扫描仪或者其他方式,将图像拾取并转换成数字图像。

当然,我本身是拒绝的。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比较难几点有:

1,拾取后的图像如何做预处理、降噪、灰度化、二值化等问题

2,如何对图像进行抽象(识别)

 

好在目前关于纯粹识别的技术还是有的,所以就假定一个前提;即用户采集转变成的数字图像是噪点较少,且容易做灰度化和二值化的。

于是,在网上找到的一张某地区高考使用的答题卡(下图)。并对该答题卡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datika_analyze

 

对该答题卡观察以后,发现答题卡顶部的黑块很可能被用作类似位置同步和校准用。于是得到了下列可能的结论:

1,有1和2字体的两个黑柱子,可能是用于某种标记(或者答题卡传输轨道同步)。

2,其他的小柱子之间的间距是分组,且不等距的。

3,通过结论1和2可得知,有可能能通过这些黑块生成答题卡坐标系,以此来进行图像变换或区域间的距离计算等。

 

通过以上的几个结论可以的出,实际上高考中使用的答题卡在进行识别(或批改)时,除了要找到学生涂黑的选项意外,还需要进一步的判断选项的有效、无效、未作答情况。看来判断答案的有效情况也将会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2016-04-12 | | 图像处理, 思考

【图像处理、答题卡、图像识别】图像处理 之 初步分析答题卡上选择题的识别(一)已关闭评论

【误区、精神、神经】精神和神经一直被混淆

一说到精神病和神经病,很多人都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早在读书的时候,我的生物老师就纠正过我们这个问题。

从生物的角度去看,神经是人的一种组织,用于对外界进行感受并作出传导的组织,部分神经还会参与作出相应的反应(人身上的动物神经回路和植物神经回路)。最明显也最容易理解的神经组织就是大脑,大脑内部主要由大量的神经元组成,电子在撞击神经元的时候,神经元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或不进行反应。

而精神,只一个比较综合的概念;换句话说精神这个概念比较偏向于宏观的概念。精神这个概念与一定的神经、心理有交集。

 

当说一个人有精神病的时候,那这个人不一定会存在神经上有病变。

但如果说一个人有神经病的时候,这个人的精神可能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016-03-09 | | [心理学], *生活*, 思考

【误区、精神、神经】精神和神经一直被混淆已关闭评论

【认知、行为】唤醒与注意的关系

前段时间,在和几个周围的聊天的时候,我偶然间听到了这样几种言论:

1,最近肠胃不是很好,就是在加班那段时间开始的,后面要注意一下身体了,不能蛮干了

2,最近总感觉没有什么成果,我并不是自甘堕落的人,所以应该是工作上的安排有问题

3,你们在用的这套框架是哪里来的?你都是负责维护代码的人,怎么连这套框架哪来的都不知道?

………

 

当听到上述几个言论时,我首先感到的是一种困惑和疑惑;怎么大家都往往这么容易下结论呢?而且我还能找出相当多的推理来说明,还有很多种可能性。况且结论和原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明显的因果关系。

今天正好正在继续看动机方面的文章,其中讲到高绩效、注意、唤醒有关的内容。下面对段话是关于唤醒和解释有关的方面一个简要概述。

===经不起解释的唤醒===
绩效理论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应对经不 起解释的唤醒问题(Neiss,1988)。有大量的研 究表明,当人们能够解释唤醒的来源时,唤醒几乎没有什么心理学上的意义,否则,则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Schachter Singer, 1962)。例如,我正在跑步,若我知道心脏为什么快速挑动,我就不再关注自己的心率;然而,如果我注意到心脏剧烈眺动,且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我会立刻开始寻找原因,并且会处于高度警戒状态。
人们通常倾向于通过当前起作用的动机系统寻求解释。若和恋人在一起,我会将高唤醒的表现归于处于爱河中。若手上的事情使自己心惊肉跳,我会将高水平的唤醒归于自己的恐惧。

 

可见,当人对唤醒的原因不是很清楚的时候,人就会对唤醒造成的结果非常的在意。当人找到某个唤醒的唤醒源以后,大家就不会对该唤醒相关的事情太在意。

因此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由于人对唤醒的解释会影响到我们的注意和应对,假设当我们把唤醒的解释弄错了,那将会造成我们对源头判断的失误,由于对源头的判断失误可能会导致我们后续相关的思维和行为造成错误的结果(例如当唤醒源影响到我们的生存时,我们会做出一定程度的反应)。

要更应该重视唤醒源的解释是否正确。

2016-02-21 | | [心理学], [我的认知系列], *生活*, 思考

【认知、行为】唤醒与注意的关系已关闭评论

flash弱交互和强交互中的好与坏

由于最近在做强交互的在线直播,所以不得不对flash这玩意产生各种新的实用性认识,这主要还是由于先流行直播和点播中对flash的滥用造成的。

 

首先我不敢说我是完整经历了flash 1.0但现在的人,但至少当年的<阿贵>我还是印象深刻的。

在以前,浏览器就像不怎么支持tiff 一样是完全不支持flash的。要想用flash那就需要装插件,ie和firefox都是如此。

如今的浏览器为了迎合大众,都默认捆绑了flash插件。

由于activex控件存在开发麻烦,跨平台等问题,所以flash也间接成为了一个网页上的音视频播放器。

 

正因为方式软件工业在操作系统,多媒体接口,音视频编解码等方面还没有现在这样的一致性相对较好和可靠,所以大家都转为用相对简单的东西去设计系统。

首先从播放器角度去看,flash就不是一个很好的播放器,性能低下过度依赖浏览器特性,以及自身的不开放加之兼容范围较小,很难做到高保真和高响应。

 

以现在主流的一些直播网站为例,他们采用的均是单向音视频直播,弱交互,rtmp+h.264+aac。仅仅从h.264上来说要做到高质量,势必要提高码率,按照2m-5m码率去测试,我一个i5 460m的u上仅仅解码就至少要吃点40%的性能,而且还不能开显卡加速,要不然花屏,绿屏的问题就来了。

然后再说说aac,这个音频编码本来就不是为低延时设计的,也没有对延时做过太多要求,虽然有低延时版的aac。

显然单向的直播模型是可以用flash这套东西的,因为他成熟且方便用户使用。

 

但由于有这样的一些网站在用这套体系,无形中绑架了那些要做强交互的在线直播。

通过我对少量在用flash做强交互,和我们自身用flash做强交互的同行们沟通情况来看,大家用flash主要原因是较低用户的学习成本,或简化客户端复杂度,或有web端。

 

确实在各种流氓转正的今天,要想在用户电脑上正常的安装一个相对规矩的软件还是蛮难的。另外,在业务的开发周期,开发难度上和灵活性上,web确实要比native app好很多。

所以现在大家就陷入了一场困境,大势所趋下,技术实力或市场地位不是很强的公司显然只能顺应大流。

事实上,无论选用flash还是native app做强交互的直播,都是没问题的。但问题就在flash并非一个专业的音视频播放采集器,配套的系统也不见得能很好的处理网络一些问题所造成的体验不佳的情况。

所以在强交互的直播上,我个人及其反对使用flash用在任何和音视频的有关的地方。相信音视频方面用过flash或相应开发的人,应该会深有体会,这坑有多大……



 

2016-02-18 | | 思考, 音视频_图像相关, 音视频容器, 音视频编解码

flash弱交互和强交互中的好与坏已关闭评论

五年前!五年后!

五年前刚毕业,一转眼就过了五年。

回头想一想,变化还是蛮大的。对一些事情认识上发生的变化,对工作技能一点一点的逐渐了解。

最近几天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以后的路怎么走。

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因为偶然间听到新闻里说到,现在倾向于创业的人,往往都是年长一些的,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找工作。加之周围同事,一些所谓技术“大拿”的接触,确实心中有一种危机感和困惑。

困惑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在很多技能泛泛的人不也是在混着,靠着一些“聪明”的方式继续着,而一些人看着一身的手艺,继续在擅长的领域发扬光大,或者开始涉足较广的领域。同时周围还有这么一种言论:“活那么累干嘛,简单点不就好了吗?”

危机感的缘由更多是看到了,自身技能的匮乏,以及自身那些由于技能泛泛连换个工作的可能都很渺小,靠赖“赖”着不走过日子的,直到被老板一而再再而三的疯狂挤压价值的人。

 

由于想看看当前市场是个怎样的情况,所以在休息时间做了一个考察。

这些考察包含我当年去尝试过的地方,和没有尝试过的地方。其实印象最深的还是我当年尝试过的其中两家。

第一家是做某金融行业软件的,说实在这家公司在名声还是挺大,但口碑也有点不好。大约是三年前去尝试过,当时就觉得该司管理混乱,指高气昂。技术含量或许有一些,但也仅限于少部分内容;最近去考察,虽然给人的感受是管理混乱的场面有所缓解,但内涵和狂妄也越来越严重,并且产品口碑也越来越差。目前公司运作说不上好和坏,只能说我不了解,反正人口流动很大的地方。

 

另外一家是我五年前去面试的,该司当时是回国人士创办的,产品也属于一个新兴行业,所以在当时也算发展期,但就在当时让我印象最差的还是管理方面,拼命招人,拼命筛选,可见投入方面是如何的抠门。五年后,继续去考察,大部分人估计都走了,但唯独当年面试我的那位哥还在。不仅如此,五年后公司比以前更小了一些,而且也拿了一些政府扶持来维持经营的样子。当年的产品也不怎么看见了,而是改为作别的相关行业。

 

回头认真思考这两家公司,其实大家都有一个共性:不求上进!

大家都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第一家因为自己的公司的背景或刚上上市,所以还混的过去。第二家连上市都错过了,主营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有点门厅冷落。

不仅如此,这两个公司内部的员工氛围也同样存在着:自大,狂妄,坐井观天等等。年纪轻的那群人还好说,年纪大的那群就真是祸害了,不知道啥时候就会把年轻人和公司带向歧途。

 

所以还是要抱着一定开放的心态去处理事情,懒一点或许没太多问题。但如果心态都不开放一点的话,那就太扯淡了。

 

希望我的下一个五年不要成为这样。

 

 

2016-02-18 | | *生活*, 思考

五年前!五年后!已关闭评论

年底烦恼事大酬宾

年底了,各种鸟事都来了。同样也有一些日常生活中不愿意去面对的事情,都集中在过年的时候被想起来。

对于这种年底烦心事集中大爆发的情况,我更多的理解成思维上的“放松”引起的。由于平时工作生活的紧张,容不得我们对任何事情多想半刻,所以很多事情不是以草草了结而终,就是选择性无视来处理。年底了,思想一放松,人的思维就会产生各种漂浮,自然也会漫无目的的去考虑问题;一不小心就会碰到雷区。

最近因为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种破事纠缠着,逐渐产生了逃避的想法 ;当然对于很多事情,综合考虑后终究还是要去面对的,所以就不得不去想办法解决它。不过,有些时候事异愿为。

在工作上,我希望我能够拥有一个靠得住的合作伙伴;生活上,我期望能够有一个共进退的伙伴。要求虽然简单,但又很困难。

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字面意思很清楚了,其中并没有其他夹杂的意思。之所以说难,那是因为在我接触的人群中,能做到的人很少!

当然!在过去的2015里面我也试图去磨合周围的人,尽可能的朝着我所需要的环境去打磨。尽管最终的结果是大家有所改善,自身技能有所提升。

但过程太过于艰辛了,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再说改变或者改善一个人是很难的;所以过程中的艰辛不用说了,都懂的!

如果说过程艰辛的话,我倒还能接受;但我所不能接受的,往往是过程中那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你帮别人自身技能或能力提高了,而对方仅仅只会简单的理解成:找茬,没事找事………

 

最近因为对方的这类理解或者怨气的越来越大,我逐渐也产生了反思!“这样做到底是否值得?”

 

工作这么几年了,也懂得什么叫做自身的改变与适应了。既然工作上我对队友的改变或改善困难,那不如直接降低我本人对周围队友的期望,并努力尝试去适应就好了。

 

其实也没有必要这么纠结的,实在不行还能采取换工作的做法。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未必。但我很庆幸,至少我能够想明白了。接下来就是调整心态和行动了!

 

 

2016-02-01 | | *生活*, 思考

年底烦恼事大酬宾已关闭评论

看似海面风平浪静,其实海里波涛汹涌

这个标题起的不好,我知道。

其实我想说这样一个意思,表面看上乐观的人,也有不乐观的一面。表面看上去不乐观的人,也有乐观的一面。凡是不能总是去看表面,看问题要有一定深度才行。在具体展开说看问题要有深度之前,还是先说说我最近的一些状态。

 

最近因为一些事情烦心着,我尝试和多个人聊我的烦心事。当然了,这些人和我都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通过这么聊,各类人就区分出来了。有认真负责帮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人,也有各种敷衍了事的,还有压根爱理不搭的。

除了部分原因帮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人,才会给出有意和真诚的建设性建议。再参考他们的建议之后,我再对自己和过往的一些事情进行回顾;其实发现还是蛮多的。

首先,表面上看我是一个乐观的人,各种玩笑,各种扯淡很能说。

其次,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凡是和我接触过的人,并且能够相对接触融洽的人;久而久之,多数人会因为我的一些做事方式、方法和口头禅所影响,能够看得到我身上的一些相似点。

再次,能理性考虑问题时,绝不感性处理。但有时候冲动起来的时候,考虑问题又过于感性。

 

以前曾有人评价我有亲和力,当时我对自己的看法很简单。有点亲和力,为人喜欢扯扯淡什么的,但除此以外一无是处。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因为我只想一心在技术上有所造诣,然后完成一个很牛叉的程序或者系统。

但事实上,我对他人的还有一定的影响力。不管我和对方的职位关系如何,但却是在言行上对对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面上看我是一个乐观的人,其实内心存在一定的忧郁;一个十足彻头彻尾的矛盾之人。

 

通过最近比较烦一些事情的反思,让我在看人的方面又有了新的理解。看人除了凭经验,和人的特征以为,有时候可能还需要透过大家平时带着的面具,稍微深入的去了解一个人;这样才能较为全面的看一个人。

2016-01-25 | | [窥视自我], 思考

看似海面风平浪静,其实海里波涛汹涌已关闭评论

人要学会思考,也要学会听别人的话

小时候常常困扰在同龄人之间打交道的问题上,总是不能很好的处理好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不是被别人耍着玩,就是作弄;然后一度抑郁。

之后后来就尝试着学听别人说的话,渐渐的听着听着就听出差别来。原来人和人打交道的时候,除了字面言语上的交流,还有很多情感和隐含意的交流。

要想分辨隐含意和情感,一方面需要根据当时交流的语境、交流双方的关系、经验等等。

小时候长辈也好,同辈人也好;都和我说过很多话,我往往是习惯性的记住,然后再根据现实中的经历去和这些话进行比较,事实上呢?这种做法其实是错的!

因为对方说出这句话时,作为接收方,我们并没有搞明白对方最初的含义和想法;另一个对方说出这句话时,这句话是不是就适合作为接收方的本人?也有可能是对方一种长期情感的发泄而已。

 

反思从小到大,我一直在两种极端上。不是认真听别人的话,就是过于强调需要自己去独立思考。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我这样的做法话:听话的人和固执的人。

过于强调独立思考,往往容易排出对外界的注意,导致自己做出的决定或者言行比较片面。

过于认真听别人的话,那就完全抹杀了自己作为人的一个属性。

 

最近我在有意或者无意的在尝试一些,我本来没有做过任何认真考虑的事情。一方面是我单纯的想刺激一把,另一方面我想看看结果。比如,一个人走路20多公里回家会是什么样子的。

经历之后,发现无论是对走路这个事情的印象,还是对冬天的印象什么的,我都或多或少的发生了变化。有时候过于教条的强调自己的想法或者听话,还不如多想想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尽可能的少走弯路。

2016-01-18 | | [窥视自我], *生活*, 思考

人要学会思考,也要学会听别人的话已关闭评论

生活而不是活着

最近突发奇想,由于上下班坐公交时间太久,不如在手机里面存一点电影或者bbc的一些纪录片之类。

最近两周刚好看了几部电影,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都和自身工作、生活状态有关的电影:

《福尔摩斯先生 Mr. Holmes(2015)》、《少年班》、《煎饼侠》、《心花路放》

 

— 说说观后感 —

《福尔摩斯先生 Mr. Holmes(2015)》:

这部电影,我就觉得吧一句话:人独自的来到世上,人也是独自的离开。

人出生的时候,多数人是只有自己人,没有孪生兄妹的。当人辞世的时候,也有多数人是自己一个人离开的。本来就是独自一个人来和走的,有时候我们就要坦然接受独自或者孤独;不应该过多的去伤感和惆怅。

要耐得住寂寞,也要珍惜没有拥有“朋友”的时候。

 

《少年班》:

1,不要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过分强加到别人的头上

2,当有一个人愿意付出,并为你创造条件时,要能够识别出来,并珍惜。

3,团队合作与协作的重要性!一个团队就像一艘船和水手们,各司其责齐心协力,否则早晚会船会人完(不一定会亡)

4,把握好自己,不要被外界迷惑了,小心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5,人不努力等于废人,但并不是努力了就一定能出人头地。努力与才智需要结合。

 

《煎饼侠》:

1,人要有理想

2,要能够把理想坚持下去

3,既然要坚持下去,就不能太过于在意他人的蜚议

4,并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够达成,要有心理准备。

 

《心花路放》:

1,凡事不能操之过急,越急的事情越容易出事。

2,人空虚的时候,一定要能够把握好自己,要不然就要跟错人

3,不稳定的关系,终将会有破灭的一天。除非关系中的双方都在积极应对。

4,要学会放得下那些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

2016-01-14 | | [窥视自我], *生活*, 思考

生活而不是活着已关闭评论